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心理健康?專家權威解答來了9
發表時間:2020-02-17 11:08 疫情防控也要守護心理健康 難以入睡、經常發呆、敏感多疑、過分驚嚇……該看看醫生了 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心理健康? 正視疫情信息多溝通傾聽 學會放松 疫情期間,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還是廣大的群眾,在面對疫情的時候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波動,在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心理健康? 針對確診患者 問:目前疫情蔓延,針對于已經確診患者的常見心理和精神問題有哪些?有什么好的心理應對方法? 海南省安寧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陳雄: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負面心理應激反應。 (1)偏執。看問題狹窄、偏激、認死理,平時理智的人變得固執、鉆牛角尖,蠻不講理。也可表現為過分自我關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觀念等內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2)災難化。表現為過度夸大應激事件的潛在和消極后果。 (3)強迫思維。腦子里反復回想與疫情相關的事情,越想擺脫,越難以控制,導致自己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還可能出現絕對化思維(非黑即白),選擇性關注消極信息,敏感多疑,選擇性遺忘等。 行為變化:伴隨心理應激反應,如逃避與回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行為,無助與自憐。 軀體癥狀:在原有癥狀的基礎上可能出現更多的癥狀或原有癥狀加重,如惡心、嘔吐、尿頻、失眠、厭食等。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應對方式包括: 1、正視疫情信息。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可以幫助穩定你的情緒狀態。 2、適度活動、情緒宣泄。盡管你的生活空間受到了限制,但你仍然需要通過安排一些活動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和愉悅的感受。 3、營造安全感。盡管疫情依然很嚴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但是通過積極關注,可以幫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緩解疾病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4、保持放松。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靜,請使用簡單的方式,例如:深呼吸,從1數到4,然后緩慢地呼出氣。正念冥想被證實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進康復。 5、接納心理反應。嘗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生理反應,允許這些反應的出現,而不是否認和排斥。接納當下發生的一切,積極的改變自然就會發生。 6、保持人際聯系、激發內在力量。雖然接受治療時,被隔離在有限的空間內,但是內心要和外界保持連接。 針對一線醫護人員 問:目前抗戰在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心理和精神非常大,那么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有哪些?有什么好的建議? 海南省安寧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陳雄:1、常見心理問題包括:(1)擔心恐懼;(2)過勞枯竭 ;(3)緊張焦慮;(4)委屈無助 ;(5)挫敗自責;(6)激動亢奮;(7)抑郁悲傷;(8)壓抑憤怒。 2、常見精神問題包括: (1)急性應激反應 。 (2)急性應激障礙。 (3)創傷后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三類癥狀:①重新體驗:表現為頭腦里不自主地閃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②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現為長期回避與創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創傷的地點或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③警覺性增高:主要表現為過度警覺、容易被驚嚇,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 3、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心理疏導方法包括: (1)認知調整:醫學不是萬能的,醫護人員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過度苛責自己,只要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應該坦然面對。 (2)放松訓練:最常用的是漸進式的肌肉放松訓練,通過循序漸進地放松每組肌肉群,最后使全身達到放松狀態。 (3)情緒調節:①表達情緒。可以通過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擅長或者喜愛繪畫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②傾訴 。可以向同事、家人、親友盡情表達內心的感受,獲取心理支持。③尋求專業幫助。當無法進行自身調節,或出現嚴重情況時,需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針對普通大眾 問:在整個疫情發展期間,普通大眾如何有效地穩定自己的情緒? 海南省安寧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周俊:簡單說:信息、信心,心和、人和、身和。 1、信息:建議通過電話、微信、qq等方式,理性獲取權威來源的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信心:相信科學,相信黨和政府,相信集體,沒有國家像我們國家一樣有如此高效的處理方式,比如我們僅僅一周就完成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 3、心和:充分理解暫時的隔離是為了未來更重要的健康,平和心態,不抱怨、不生氣,如果要隔離,愉快地接受吧。 4、人和: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和有相似情況的同仁聯系,也可以互相傾聽,建立新的連接,構建心理抗疫同盟,獲取鼓勵和支持。 5、身和:規律作息,合理飲食,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放慢生活節奏,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休息和調整心身。 出現以下癥狀,就該去找心理咨詢師 問:一線醫護人員,醫學留觀人員和普通大眾如何判斷自己和家人必須去找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 海南省安寧醫院防治科科長姚乾坤:若體驗到強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懼,或者同時具有如下表現,則可能需要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工作人員的幫助: 1、徹底麻木、沒有情感反應、經常發呆,對現實有強烈的不真實感; 2、腦海中或者夢中持續出現災難的畫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病毒疫情有關的話題,對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4、經常出現難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覺過高以及過分的驚嚇反應。 此外,若上述反應并不強烈,但持續時間長,也應當注意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文章分類:
HR
|